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生态文明视域下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2)

时间:2014-01-17 11:16 点击:
(三)生态行为能力有待提高,生态教育体系有待构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您购物自带购物袋吗?的问题,选择经常的人数仅占总数的18.9%;对于随手关灯的行为,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学生占总数的89.7%。通过上面的调查

  (三)生态行为能力有待提高,生态教育体系有待构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您购物自带购物袋吗?"的问题,选择"经常"的人数仅占总数的18.9%;对于"随手关灯"的行为,"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学生占总数的89.7%。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行为的习惯性要相对好于其自觉性。然而一些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多是跟自身利益相关,例如自带购物袋和随手关灯的行为固然可以节约资源,但被调查者更多的是考虑这样做可以节省费用。总体来说,当前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能力还不高,需要继续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亟待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容纳到师范类教育体系当中。
  三、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途径
  (一)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纳入师范类教育教学大纲
  国外成功的生态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环境教育应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如挪威政府实施一种终生环境教育战略,并特别规定所有师范生必须选修一个学期的环境教育课程;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也规定环境教育应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并渗透每个受教育者的一生教育中,特别强调环境教育应纳入师范教育中。
  (二)适应生态教育的需要,加大对生态教育的师资培训
  所有教育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自身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影响学生生态素养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进步和思想成熟受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较大,而教师人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教科书和至理名言以及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培育并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自身也必须要具备较好的生态素养。只有做到将专业知识与深厚的生态文化知识底蕴和生态文化教育能力相结合,才能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态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解读,将自己内化了的生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内化成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文化素养。
  (三)加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生态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不同的学科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开展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的渗透教育是提高生态素养的一个主要模式。本次课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96%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态教育课程。针对目前师范类院校生态类选修课程存在开课数量少、学分、学时不够等情况,今后应积极发展生态类课程体系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生态类课程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建设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套规范、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制订全面的生态教育计划,建构一个包括集意识、态度、行为、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总之,生态素养的培育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师范类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师范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师范类高等院校在培育和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完善,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教育体系,保证未来社会的生态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翟金德.浅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69-171.
  [2]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汤丽芳.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与培养公民生态道德素质[J].企业家天地,2009(4).
  [4]葛绪广,王晴.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环境教育的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2012(2).
  [5]黄玮琍.浅谈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J].高教论坛,2009(12):124-129.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